[學群+區域]雙軸線經營

旗美社大立校之初的課程經營,原先只有【學群】架構;同時,由於學區幅員遼闊,旗美社大在創校的第一年,也確立了拓展社區分班的路線。社大的每一個班級,都設有探課員,探課員主要的任務是跟隨班級的學習腳步,一方面解決班上的相關問題,另方面則協助課程的發展。

社大課程的挑戰,可以分成規劃和經營面。在多年的經營之後,我們觀察到,各門課程間的連結,除了四大學群架構之外,還有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「區域」因素。在規劃一門課程的時候,必須清楚地掌握課程所在社區的各種實際狀況,例如適當的學習形式和內容是什麼?將面對何種學員?同一個區域的各門課程之間,以及課程與社區之間,應當如何互動?隨著在地經營時日的拉長,以及社區分班的拓展,區域作為一項課程規劃與經營的因素,益見其重要性。

社區分班經營的挑戰,表現在兩個方面,第一是【量】的挑戰,辦公室的人力編制固定,但隨著班級數的增加,尤其是各社區分班越拓越多、越拓越遠的時候,探課分工出現了辦公室專職人力無法負荷的情況,於是在2004年,開始設置兼職的社區探課員。第二是【質】的挑戰,學習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過程,分班經營更考驗了社大工作者對於社區的認識與理解,以及社區關係,在2009年,旗美社大在學群之外,增加了「區域分工」方式,將課程與相關工作,以各鄉鎮區為單位,分由不同夥伴負責。

以流域作為區域分工方式

但此種以各鄉鎮區為單位的分工方式,在後來的運作上,卻遭遇了兩個困難。第一個困難是,各區域由單人負責,在平日的經營上,缺乏討論,也相互支持的對象,面臨了孤軍作戰的情境;第二個困難是,一旦人事異動,即使通過各種制度上的努力,既有的工作關係和成果,仍然難以完全交接。旗美九鄉鎮面積和人口有大有小,規模不一,也各有其自然和社會脈絡,在經營上需要長時間的累積。為了改善上述經營困境,社大團隊在2014年提出了新的區域分工架構,劃分成【楠梓仙溪】、【荖濃溪】,以及【濁口溪和羅漢內外門】三個區域。河川孕育了各種文明,每一條流域都存在著各種族群依山傍水而生,以流域分工的方式除了可以避免前述的問題,也更具有一種生命的視野。